2023 年,中国工业品电商市场规模成功突破 20 万亿,而且从 2021 到 2025 年,这个市场的复合增长率预计能达到 7.1%,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的赛道上,京东工业和 1688 凭借各自独特的战略和多年的积累,稳稳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成为了核心代表。它们一个靠 “供应链技术驱动”,一个走 “生态化平台赋能” 的路线,虽然发展方向完全不同,但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还一起推动着工业品电商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这事儿在我看来特别有意义。
在企业探索工业电商发展的进程中,有专业机构能提供有力支持。就像工业电商研究院,能为企业带来多方面服务助力。企业若在电商发展策略上有困惑,可借助其策略咨询服务,明晰方向;流程梳理服务则能让企业内部电商相关流程更顺畅。
一、京东工业:从 “货架延伸” 变身 “工业供应链服务商”
京东工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有代表性,它就像传统电商向工业领域深入探索,一步步搭建起全链路能力的鲜活样本。它的核心思路是 “自建供应链 + 技术赋能”,最终实现了从单纯 “卖商品” 到 “提供解决方案” 的升级,这个转变过程特别值得关注。
(一)发展阶段:从业务试水到筹备上市
1、萌芽期(2013-2016 年):从电商基础起步,初次尝试工业品领域
2013 年,京东成立了 “企业业务部”,当时是以 “办公集采” 为切入点,顺带试着做工业品业务,那时候这部分业务还没形成独立的体系。到了 2016 年,京东商城正式上架 “工业品” 类目,不过当时的 SKU 主要集中在五金工具、安防劳保这些标品上,还是按照零售货架的逻辑运营,没跳出传统电商的框架,这就是它最初的模样。
2、 成长期(2017-2019 年):独立运营后,专心打磨自建供应链
2017 年,京东把工业品团队拆分成独立的 BU “京东工业品事业部”,这在我看来是个关键节点,意味着工业品业务正式独立运营。从那之后,京东就开始重点投入,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体系。2018 年,“工业品” 成了京东首页的一级入口,这说明这个类目从边缘业务升级成了主营业务。而且这段时间,京东没怎么靠公关宣传,而是踏踏实实打磨供应链的 “内功”,这种稳扎稳打的风格特别让人佩服。
3、 升级期(2020-2025 年):品牌升级 + 资本加持,迈向资本化阶段
2020 年,京东工业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品牌升级为 “京东工业”,定位从 “电商平台” 转变为 “工业供应链技术与服务提供商”; 二是完成 2.3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还全资收购了 MRO 垂直电商 “工品汇”,一下子补上了中小客户和线下渠道的短板。2023 年 3 月,又完成 3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 67 亿美元,同时向港交所递表,启动分拆上市,正式开启了资本化进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二)业务现状:全链路能力突出,盈利和规模都很亮眼
1、经营业绩:盈利稳定,增长也很扎实
2024 年实现营业收入约 204 亿元,净利润约 7.6 亿元,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速 20.1%,在行业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收入结构以 “商品销售(90%)+ 技术服务(10%)” 为主,技术服务占比虽低,但已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抓手。
2、 供需网络:覆盖大中小客户,供应商资源充足
在客户端,京东工业覆盖了 9900 家重点企业,其中包括 50% 的中国《财富》500 强企业,还有 260 万家中小企业,真正做到了 “头部客户深度绑定 + 中小客户广泛覆盖”。在供应商端,汇聚了 12 万家制造商和分销商,保证了商品供给的丰富性和稳定性,整个供需网络搭建得很完善。
3、履约与技术:交付高效,还有数字化帮忙
全国布局 96 个区域中心仓,当日 / 次日达覆盖率超 90%,解决工业品采购 “多品种、小批量、急单多” 的履约痛点;而且它自主研发的 “太璞系统” 能实现订单和供应链的实时匹配,再加上京东物流的配送能力,形成了 “技术 + 物流” 的双重履约保障。
作为深耕工业电商的研究院,我们始终以全链路服务助力工业企业实现电商突围。从策略规划到数据支撑,我们提供运营支持、电商陪跑等全品类服务,陪伴工业企业在电商浪潮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用专业力量为业务增长持续赋能。
二、1688:从 “信息撮合” 到 “产业互联网生态” 的进化
1688 作为中国 B2B 电商的 “鼻祖”,自 1999 年成立以来,始终以 “连接工厂与需求端” 为核心,经历了从 “信息平台” 到 “交易平台” 再到 “智能生态平台” 的三次转型,成为工业品电商领域的 “生态构建者”。
(一)发展阶段:三次转型,一直跟着行业需求走
1、信息撮合期(1999-2010 年):打破信息壁垒,搭建基础连接
刚成立的时候,1688 主要做 “黄页服务”,当时行业里最大的问题就是 “买家找卖家难”,而 1688 通过线上展示工厂信息,初步打通了工业品流通的信息链路,为后来的业务升级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在当时可算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2、交易升级期(2011-2019 年):与淘宝联动,实现 “信息 - 交易” 闭环
从 2011 年开始,1688 和淘宝业务深度结合,平台服务也从单纯的 “信息展示” 升级到 “在线交易”。我发现,很多中小型零售商都通过 1688 进货,然后在淘宝上销售,形成了 “B2B+C2C” 的联动生态。在工业品领域,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 “采购渠道有限、交易流程繁琐” 的问题,用户规模也跟着呈指数级增长。
3、 智能生态期(2020-2025 年):搞标准化加 AI 赋能,打造产业服务能力
2020 年起,针对工业品 “品类多、标准乱” 的痛点,建立了覆盖 59 个垂类行业、9200 万件商品的 “专业标准库”,大大提高了找货和铺货的效率。同年 9 月,还推出了 “超级工厂” 会员服务,重点扶持那些有柔性定制能力的头部工厂。2025 年 7 月,又进一步发布了 “AI 版”,通过 AI 搜索、AI 选品、AI 查企等五大免费功能,覆盖了采购全链路,实现了从 “服务交易” 到 “智能赋能” 的跨越,这步棋走得真不错。
(二)、业务现状:规模和活力都有,生态优势很明显
1、交易规模:工业品占比高,增速跑赢行业
2024 年,1688 工业品线上成交额大概 2700 亿元,占全站 GMV(约 8000 亿元)的 1/3,同比增速超过 60%,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按照行业测算,工业品板块经营利润率大概 15-18%,对应利润 10-13 亿元,盈利水平在平台型企业中表现突出。
2、商家与客户:工厂资源密集,B 端用户基数大
商家端累计汇聚 100 万家源头工厂与贸易商,其中 60 万家具备柔性定制能力,为工业品 “定制化需求” 提供支撑;客户端全站年度活跃买家超 1 亿,其中 B 类(含工业品)买家 6500万+,工业品日均客单价 1500元+,明显高于平台整体均值,能看出 B 端业务的高价值属性。
3、收入结构:多元变现,生态服务占比提升
1688 工业品板块的收入主要是 “广告及营销(55%)+ 交易佣金(30%)”,另外 SaaS、金融、物流等增值服务占比 15%。这种多元的收入结构,降低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而且增值服务占比在不断提升,在我看来,这体现出平台正从 “流量变现” 向 “生态服务” 转型,发展方向很清晰。
三、双极对比:不同路径背后的行业逻辑
京东工业与 1688 的发展差异,本质是 “重资产深度服务” 与 “轻资产生态赋能” 两种模式的选择,二者分别对应不同的客户需求与行业痛点:
1、京东工业:盯着 “供应链效率”,服务核心客户
以自建仓配、技术系统为核心,主打 “高效履约 + 标准化服务”, 在我观察到的情况里,它更适合大型企业(比如《财富》500 强)的规模化、高频次采购需求。通过 “商品 + 技术” 的组合,完美解决了大型工厂 “供应链复杂、履约要求高” 的问题,在服务核心客户方面做得很到位。
2、1688:聚焦 “生态连接”,激活中小主体
以 “标准库 + AI 工具” 为核心,主打 “信息匹配 + 柔性定制”,更适配中小企业、零售商的 “小批量、定制化” 采购需求,通过连接源头工厂与分散需求,解决行业 “信息不对称、定制门槛高” 的问题,有效激活了中小主体的活力。
虽然京东工业和 1688 的发展路径不一样,但在我看来,它们都通过数字化能力重构了工业品流通链路,一起推动中国工业品电商从 “传统批发” 向 “数字供应链” 转型,妥妥地成为了行业发展的两大标杆。
在电商平台搭建与内容方面,我们工业电商研究院从电商平台搭建与内容、运营、销售与客服、数据等不同维度,提供商城开发、电商平台运营、在线客服、数据收集分析等多类服务,我们工业电商研究院的这套服务体系并非单一环节的零散支撑,而是覆盖 “平台搭建 - 运营提效 - 交易保障 - 数据驱动” 的全链路解决方案,既契合当前工业品电商数字化转型趋势,也精准匹配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最终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工业电商赛道中实现稳健发展提供系统性、专业化的能力赋能。
特约记者丁旭报道本周四正值第135个“五一”国际劳动节,中超联赛第10轮将拉开战...
演播室灯光刺眼,侯英超盯着镜头前的数据板突然沉默。其他解说追问他对身兼三项的林诗...
近日,CBA最顶级组织后卫徐杰未能入选中国男篮最终12人名单令无数人唏嘘,难道这...
西班牙那边刚传来的大消息:萨拉戈萨队长洛佩斯提着行李直奔济南体检! 这老哥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