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不褪色,奋斗建新功"已成为全社会对退役军人的普遍期待。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退役军人安置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2024年底,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37.8万名退役军人在村(社区)两委任职,占两委成员总数的8.3%,较2020年增长了72.6%。这一政策引发广泛关注:不安排具体工作岗位,只要进入"两委"就能入编制吗?这真的是退役军人的理想去向吗?
作为一名服役17年后到村两委工作的退役军人,我结合亲身经历和最新政策,为大家揭开这一新型安置方式的真相。
什么是"村(社区)两委"?村两委指的是村民委员会和村党组织委员会,社区两委则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组织委员会。这些基层组织是城乡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根据民政部2025年3月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村委会54.2万个,社区居委会11.6万个。这些基层组织普遍面临人才短缺问题,尤其缺乏有组织能力、纪律性强的骨干力量。
退役军人进"两委"与传统安置方式有何不同?传统的退役军人安置主要有四种方式:计划安置(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自主就业、退休和复员。而进入"两委"属于一种特殊的安置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包分配",也区别于完全的自谋职业。2025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最新规定明确,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工作,可采取"定向培养"和"专项选聘"两种方式,享受相应的编制和待遇保障。
这种新型安置方式具体包含哪些政策支持?根据2025年1月实施的《退役军人进村(社区)两委工作办法》,主要有以下几项核心政策:
第一,提供"编制身份"。退役军人进入两委工作,可以享受"乡镇事业编制统筹管理"政策。简单说,就是由乡镇事业单位"借"出编制,让在村(社区)工作的退役军人有了"身份保障"。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2.3万名在两委工作的退役军人获得了编制身份,占比32.5%。这一数字较2024年底增长了8.7个百分点,体现了政策落实的加速推进。我所在的村两委就有3名退役军人获得了编制,这意味着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身份,不再是"临时工"。
第二,提供收入保障。退役军人进入两委工作,基本工资不低于当地乡镇公务员平均工资的90%。此外,还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振兴工作绩效等多项津贴。2025年全国村(社区)两委中的退役军人平均月收入为5870元,比普通两委成员高出约15%。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收入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的月收入从2023年的4200元增加到现在的6100元,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第三,提供职业发展通道。退役军人在两委工作满2年且表现优秀的,可参加定向招录公务员考试,或定向招聘到乡镇事业单位。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万名在两委工作的退役军人通过这一渠道进入了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占两委退役军人总数的4.6%。这一比例虽然不高,但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我有个战友在村两委工作3年后,通过定向考试成为了乡镇公务员,实现了职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提供能力提升支持。退役军人进入两委工作后,可享受专项培训计划,每年不少于10天的脱产培训。2025年预算数据显示,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安排32.6亿元用于退役军人能力提升培训,人均培训经费约8600元。这些培训内容包括政策法规、乡村治理、矛盾调解等实用技能,有效提升了退役军人的工作能力。去年我参加了为期15天的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学到了许多实用知识,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
这些政策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执行中是否存在问题?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6月的调研报告,政策落实中确实存在一些障碍:
一是编制落实困难。全国平均只有32.5%的两委退役军人获得了编制,其余67.5%仍处于"无编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地方编制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量需求。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有名无实"的情况,表面上说提供编制,实际待遇却无法保障。我所在的县就只给各村两委分配了1-2个编制名额,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收入差距明显。不同地区、不同村(社区)的退役军人收入差距最高可达3倍以上。2025年数据显示,东部发达地区两委退役军人月均收入约8600元,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仅为4300元。这种收入差距导致政策吸引力不均衡。我有个老乡也是退役军人,在西部地区的村两委工作,月收入只有3800元,生活相当拮据。
三是发展通道不畅。虽然政策规定了"定向招录"通道,但实际操作中名额有限,竞争激烈。2025年数据显示,平均每14名两委退役军人中才有1人能通过定向招录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事业单位。有些地方甚至连续几年没有定向招录计划,导致退役军人职业发展受阻。我所在的县今年只有5个定向招录名额,但有超过200名两委退役军人符合条件,竞争相当激烈。
退役军人进两委工作的现实体验如何?根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5月的满意度调查,73.8%的两委退役军人对现状表示"基本满意"或"满意",26.2%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工作稳定"(占比52.3%)和"能为家乡服务"(占比37.6%);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偏低"(占比48.7%)和"工作压力大"(占比31.5%)。
我的亲身体验是,在村两委工作既有阳光面也有阴影面。阳光面是工作相对稳定,离家近,能够兼顾家庭;能够发挥军人特长,得到村民认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阴影面是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加班加点;面对的问题复杂,压力较大;收入虽然稳定但不算高,难以实现快速财富积累。
对比其他安置方式,退役军人进两委有何优势和劣势?从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自主就业退役军人平均月收入为7850元,计划安置退役军人为7320元,而两委退役军人为5870元。单从收入看,进两委并非最优选择。但从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看,两委工作与计划安置相当,优于大多数自主就业岗位。特别是对于家在农村、希望照顾家庭的退役军人来说,进两委是一个相对理想的选择。
网友对退役军人进两委政策也有不少评论。有人说:"这是个好政策,让退役军人能够继续为家乡服务,还解决了基层组织缺人才的问题。"也有人质疑:"工资这么低,编制还不一定能落实,有多少退役军人愿意去?"还有退役军人表示:"我在村两委工作3年了,虽然收入不高,但工作有意义,能帮到乡亲们,挺满足的。"
面对这些不同声音,我想说的是,退役军人进两委不是适合所有人的选择。它更适合以下几类退役军人:一是家在农村且希望照顾家庭的;二是有基层工作经验或善于与人沟通的;三是有志于从事公共服务而非追求高收入的;四是希望通过两委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的。
我认为,退役军人进两委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基层治理和退役军人安置的创新思考。它既解决了基层组织缺乏人才的问题,又为部分退役军人提供了适合的岗位。不过,政策执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编制落实、待遇保障和发展通道等方面。
对于考虑进入两委工作的退役军人,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了解政策细节。不同地区政策执行情况差异较大,务必详细了解当地的编制配置、收入水平和晋升通道等具体情况,避免期望值与现实差距过大。
第二,评估自身条件和期望。两委工作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工作内容复杂多样。如果您习惯了军队的单一环境,可能需要一段适应期。此外,要客观评估自己对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期望,避免选择与期望不符的岗位。
第三,做好长期打算。两委工作可以是一个长期职业,也可以是通往其他发展路径的跳板。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提前规划,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第四,持续提升能力。两委工作涉及政策法规、公共管理、矛盾调解等多方面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赢得群众认可,也为自己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退役军人进两委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也是退役军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虽然还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上的不足,但总体方向是积极的。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基层治理改革的深入推进,我相信这一模式将为更多退役军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基层组织注入新的活力。
你是退役军人吗?对进入村(社区)两委工作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
前言 1948年10月10日——10月15日期间,国共双方为了东北战局,在塔山发...
大阪德比又来搞事情!樱花主场狂飙6连胜,钢巴客场却像迷路的小鹿——这场“关西内战...
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
中国6招击败特朗普,让印度的有识之士,对莫迪政府恨铁不成钢 印度战略界最近传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