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东汉末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建立曹魏。
刘备闻之,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蜀汉又称季汉,刘备即汉昭烈帝。
西晋陈寿编纂《三国志》,尊曹贬刘,视曹魏为正统,将刘备贬称为“先主”,编入《列传》,撰成《先主传》,而不撰《汉昭烈帝本纪》。
读过纪传体史书的观者们都清楚,凡撰帝王事迹,应该编入《本纪》,譬如《秦始皇本纪》,文武大臣编入《列传》,譬如《李斯列传》。陈寿这种贬低蜀汉、故意降低刘备资格的行为,后世屡有批评反对的痛骂之声。
同样故事在唐末上演过。
唐朝溃散后,五代十国纷起。中原有后唐,南方有南唐,均以“唐”为国号。
不论《旧五代史》抑或《新五代史》,均以中原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为正统。后世对此安排持反对意见的,也不乏其人,譬如北宋宰相苏颂、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明朝的陈霆、明末清初的李清等等。
后唐的创建者李存勖,是如假包换的沙陀人,属于外来少数民族,根本不是李唐后裔。他以“唐”为国号,纯粹是为了借助大唐这个招牌,在乱世中收买人心,增加自己的声望而已。
反观南唐,其创建者李昪[biàn],按照陆游的说法,姓李,为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玄孙(第五代孙),根正苗红的大唐后裔,国号又是“唐”,这才应该是正统。苏颂、陈霆、李清等人同样秉持这个观点。
古今聚讼,孰是孰非?
笔者不智,述而不作焉。
南唐国史略
南宋陆游(1125—1210),号放翁,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他不只是知名大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他的史学力作,即《南唐书》。
▲陆游画像。画像上的“渭南郡开国伯”爵位,指的是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83岁的陆游被封为渭南县开国伯,食邑增至800户。这一年,68岁的辛弃疾逝世,陆游则在三年后逝世。
来看《南唐书》,开卷雷击!
▲陆游《南唐书》目录(部分)。图源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看到椭圆红圈了吗?当头棒喝!这是本纪!
什么叫“本纪”?帝王传记专属名词,这可不像西晋陈寿那种《先主传》,搞个臣僚的“某某列传”。
陆游对南唐国是正统的立场,表露无遗。
让我们跟随陆游,领略他笔下的南唐国。
南唐国祚不长,共39年,历三位君主。他们的个人史共同构成了南唐国的恢宏史。
第一位君主,李昪[biàn]。
▲陆游《南唐书》卷一。图源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李昪(889—943),字正伦,江苏徐州人。他自称祖先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大诗人陆游梳理后的李昪家世次序如下: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即李昪的父亲。
李昪生于晚唐,父亲李荣信佛,常与出家人混迹,家庭陷入微贱。六岁时父亲失踪,为了避乱,伯父李球将李昪和母亲刘氏带至濠州(今安徽滁州市凤阳县)。
唐乾宁二年(895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濠州见到七岁的李昪,予以收养。不料,李昪却被杨行密的儿子杨渥猜忌厌恶,不能相容,杨行密只得将李昪交给部将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
作为养父,徐温对徐知诰有重生再造之恩,他实际上才是南唐国真正的奠基人。徐温和养子徐知诰,两人联手,牢牢掌控杨吴国权柄长达三十多年,将杨吴国三位君主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徐温辅佐杨行密在淮南建立吴国,又称“杨吴国”。唐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杨行密死,长子杨渥继立。两年之后,徐温联合张颢发动兵谏,架空杨渥,很快又杀死张颢,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袭位,仍旧沿用唐朝年号。
此时的徐温,完全蜕变为杨吴国的权臣,独专国政,杨隆演沦为傀儡。天祐六年(909年),徐温自任淮南行军副使、升州(今南京)刺史,这只是遥领,实际上他仍旧待在杨吴国的国都广陵(今扬州)。
徐知诰对养父母徐温夫妇非常孝顺,徐温夫妇也对养子徐知诰爱护有加,全力培养。徐知诰逐渐长大,能文能武,很快独当一面。
徐温遥领升州刺史后,任命养子徐知诰为升州防遏使兼楼船副使,他时年21岁。天祐九年(912年),徐知诰升迁为升州刺史。在升州,他以节俭自励,轻财好施,延揽宾客,笼络了一批人才。天祐十一年(914年),加封检校司徒。
天祐十四年(917年)五月,徐温来升州视察,见各项制度井井有条,城池治理完善,于是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移至升州。与此同时,他将自己的亲儿子、长子徐知训留在广陵以监视朝堂,派养子徐知诰改任润州(今镇江)团练使。
天祐十五年(918年),身在广陵的徐知训被委身杨吴的军阀人物朱瑾杀死。徐知诰听闻事变,马上从润州提兵进入广陵,朱瑾自刎,事件平息。徐温其余的儿子们皆年幼,经此一变,他只能对养子徐知诰委以重任,让其接替徐知训,留在广陵,统领杨吴朝政。徐知诰勤俭宽简,一改徐知训的骄傲恣肆作风,朝堂上下心悦诚服。
天祐十六年(919年),野心持续膨胀的徐温策动杨隆演为吴王,天祐十六年被改为武义元年。徐温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君王,镇守升州,养子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
武义二年(920年),做了多年傀儡的杨隆演,抑郁成疾,忧愤而死,年仅24岁。杨行密第四子、杨隆演之弟杨溥被扶立上位,改元顺义,但本质未变,仍为傀儡。杨溥改升州为金陵,坐镇升州的徐温成为金陵尹,第二年又拜为太师。
徐知诰长期留在广陵,声望日隆。徐温身边的徐玠等人多次谏言,劝徐温用亲生子徐知询换掉徐知诰,徐温一直不忍心,直至顺义七年(927年)才付诸行动。他准备从金陵出发,亲自去广陵操办换人之事,不料染病不能成行,于是改派徐知询前往广陵。
身在广陵的徐知诰听闻后,大惊失色,准备上表请辞,交出权力,退居江西。表章未上而徐温已经在金陵病死,徐知询闻讯,匆匆折返金陵,为徐温治丧。
徐温一死,杨溥仍留徐知诰在广陵辅政,而将徐温在金陵的一揽子政事及权力悉数移交徐知询接任。此后两人龃龉不断,多有争斗。吴乾贞三年(929年)十一月,徐知诰诬告徐知询谋反,“使人诱之来朝,留为左统军,悉夺其兵”。同时,杨溥改元为太和元年。
吴太和三年(931年),徐知诰效仿养父徐温,如法炮制,安排自己的长子徐景通为司徒,留在广陵辅政,他自己则担任金陵尹,坐镇金陵。
吴太和七年(935年),杨溥改年号为天祚。徐知诰进位太师、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
吴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社宗庙及丞相百官。当年十月,杨溥被迫禅让,天祚三年改为升元元年,杨吴灭国。第二年,杨溥死于润州丹阳宫,时年三十八岁。
徐温和养子徐知诰,将杨氏三位君主牢牢吃定长达三十余年,如蛆虫附身,挣脱不得。如此案例,历史上并不多见,杨行密本人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登基后的徐知诰,少不了一番传统套路,诸如册封文武百官,给自己众多的弟弟、儿子、女儿、老婆们赐官加封号,遣使向周边的吴越、闽、荆南等小国通报等。
徐知诰没有忘记养父徐温,没有养父,就没有他的成功。他能建国,“拼爹”因素至少占了半数以上。他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陵曰定陵。
齐国继承了杨吴国全部的领土,建康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升元三年(939年)二月,徐知诰恢复李姓,名昪,立大唐宗庙,国号由“齐”变更为“唐”。他追尊四代祖先为皇帝,对养父徐温则改称“义祖”。
李昪登基后,生活简朴,穿的是蒲草做的鞋子,用的是铁质的脸盆。太子李景通想要杉木作板障,他说:“杉木是有的,但要拿来做战舰,你用竹子作板障就可以了”。
李昪21岁从军,与养父徐温联手执掌杨吴国权柄三十年之久。他深知兵事对百姓的伤害,不忍心挑起战端,因此始终贯彻“固守疆土,保境安民”的宗旨,几乎没有战事发生。
南唐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病死于西都建康升元殿,死因是服食金石丹药,在位七年,春秋五十六。同年十一月,葬入永陵,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大诗人陆游评价云:李昪“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焉。”
第二位君主,李璟。
▲陆游《南唐书》卷二。图源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李璟(916—961),字伯玉,李昪长子,原名徐景通,后跟随父亲改回李姓。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八月,李璟被立为太子,固辞不受。升元七年(943年)二月,李昪弥留之际,他奔驰入宫,侍候于旁。李昪死,秘不发丧,李璟顺势监国,待大局已定,拿出遗诏,将情况通报给几位弟弟。遂即位,改元保大,升元七年即为保大元年。
28岁的李璟从父亲李昪那里接手的是一个“德昌宫储戎器金帛七百万”的强盛国家,他上台之后是怎么执政的?
李璟的执政生涯,以保大十年(952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段:从保大元年(943年)至保大十年(952年),李璟一改父亲李昪固守疆土的国策,四处用兵、拓展版图。
保大二年(944年),闽国内乱,李璟趁机派兵进入闽国。战事持续两年,至保大四年(946年)八月,王延政战败,被迁往建康,闽国灭亡。
不久,中原后晋政权被契丹人攻灭,中原无主,契丹人邀请李璟入主中原。面对天赐良机,因为南唐军被牵制在闽,无暇向北,李璟只能选择拒绝。错失良机后,刘知远入主汴梁,建立后汉,南唐君臣悔恨不已。
保大八年(950年)十二月,南楚的马希萼弑杀马希广后自立,湖南内乱。第二年秋,楚将徐威等人废掉马希萼,另立马希崇,并依附南唐。李璟顺势派兵进入南楚,攻破潭州(今长沙),马氏家族被迁往建康,南楚灭亡。
▲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南唐领土面积最大时的疆域图。底图来源于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手动加字。
李璟指挥的这两次灭国行动,将南唐的版图大大扩展。然而遗憾的是,不论是闽还是南楚,残余势力总是反复叛乱,南唐始终无法完全统治新的疆土,在漩涡中徒耗军力。
此时的中原开始变天。保大九年(951年),反叛后汉的将领郭威夺取皇位,建立后周,南唐迎来了中原劲敌。
后段:从保大十一年(953年)至建隆二年(961年),南唐国内灾荒民饥,政治开始腐败。在后周的三次打击下,李璟被迫割地称臣,迁都避让,很快去世。
保大十年(954年),即后周显德元年,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他革除弊政,国力持续增强,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至显德五年(958年)五月,三征淮南,夺取南唐大片疆土,包括东都广陵,南唐大批将领降周。
李璟如梦初醒,自去帝号,改称国主,向后周称臣并使用后周年号,割让长江以北全部领土以求和解。
显德六年(959年),为了避让后周兵锋,李璟在洪州(今南昌)大造宫室,以作迁都准备。第二年(960年),中原又变了天,赵匡胤夺了后周基业,建立大宋,是为北宋。李璟遣使朝贺,缴纳岁币。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春二月,李璟迁往洪州,定为南都。第六子李从嘉被立为太子,留在建康监国。值此危难之际,李璟的排场仍然浩大。他乘舟溯长江而上,旌麾仪卫,六军百司,凡千余里不绝。
洪州城非常逼仄,李璟和百官们都非常后悔,闷闷不乐。众人重新商议后,李璟打算重新迁回建康,尚未成行,意外病倒了。李璟弥留时,留下遗言,让人将自己“留葬西山,累土数尺为坟”。同年六月庚申,李璟死于洪州长春殿,在位十九年,春秋四十六。
太子李从嘉,内心不忍,执意将李璟遗体运回建康。在征得赵匡胤的同意后,追复帝号,谥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建隆三年(962年)正月,李璟入葬顺陵。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世宗柴荣第一次征讨淮南时,对杨吴子孙的遭遇非常同情,下诏安抚。李璟听说后,派人杀光圈禁在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海陵区)的杨氏子孙。
杨氏一族,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被徐温、李昪、李璟榨干了所有的利用价值,吃的骨头渣都不剩。悲夫!
世人皆言,守成之君容易做。真的容易吗?
李璟就是一个反面案例。他从父亲李昪手中继承了一个强盛的国家,拥有经营四方之志,可惜所用非人,部将贪功,大事难成。仅在小小的闽国,就耗费军力长达三年多,错失了北进中原的最佳空档期。后面在南楚的境况大抵皆如此,不能实控所占疆土。
等到中原变天,后周崛起,北宋继之,李璟再也无力应付,割地称臣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作为基础雄厚的守成之君,陆游给李璟的建议是——应该在闽国、南楚内乱时,派遣合适的将领,一举荡平它们。然后东取吴越,南下岭南,与中原大国形成对峙之势,塑造一个五代的南北朝局面!
当初后晋覆灭,契丹人邀请李璟入主中原。陆游认为,幸亏没去,从南唐将领们在小小闽国的拙劣表现看,李璟指望他们与中原的虎狼之师角逐争天下,南唐恐怕覆灭的会更快。
陆游的见解,笔者佩服,深以为然。
第三位君主,李煜。
▲陆游《南唐书》卷三。图源傅璇琮主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李煜(937—978),原名李从嘉,字重光,李璟第六子,人称李后主,又称“千古词帝”,历史上名气极大。
李煜是知名的艺术君主,在书法、绘画、音律、作诗、填词、属文等艺术领域,无所不精,造诣非凡。作为李璟第六子,理论上讲,他应该是个文艺王爷,偏偏阳差阳错地做了南唐的第三位君主,还是个亡国之君。
南唐的第三位君主,原本应该在李璟的弟弟李景遂和李璟长子李弘冀之间产生。李弘冀有军事才能,但为人猜忌严苛,与叔叔李景遂的斗争中,他设计毒杀李景遂,引起父亲李璟的厌恶。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李弘冀病死,年龄不详。
长子李弘冀争夺权位,不能如愿。六子李从嘉无意权位,反而当上太子,阴差阳错大抵如此。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死,太子李从嘉在建康即位,改名李煜,时年25岁。
此时大宋国势蒸蒸日上,志在统一中国,结束五代十国乱局。李煜能撑多久?
为了保全南唐社稷,李煜对大宋唯命是从,以藩臣自居,每年按时入朝进贡,处处小心翼翼。不仅如此,他在表面臣服恭顺的同时,还暗中操练水军备战。
从961年至971年,李煜对大宋的恭顺,持续了十年时间。这期间,赵匡胤腾出手来,先后攻灭荆南、湖南、后蜀和南汉。
大半个南中国都归入大宋,李煜恐慌不已,去除国号,改称“江南国主”,还派弟弟李从善入京朝贡,却被赵匡胤扣留不返。开宝五年(972年),李煜再次自贬仪制,各朝廷机构,统统改名,诸“王”皆改诸“公”,台殿屋顶鸱吻,全部撤去。
开宝七年(974年)秋,赵匡胤遣使要求李煜前往汴梁,助冬季“柴燎之礼”。再三催促下,不愿前往的李煜回复“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这样的回答,正中赵匡胤下怀,给了他出兵的理由。
持续一年多的大宋与南唐战事就此开始。宋军兵分三路,水陆并进,一起进兵的,还有杭州吴越国的军队。
闰十月,池州失陷,很快,芜湖失陷,雄远军(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失陷。宋军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岸边)搭建浮桥,长驱渡江,向建康逼拢。
在此危急关头,当初李昪、李璟创建的义军、生军、新拟军、拔山军、凌波军,李煜招募组建的义勇军、自在军、都门军,以及民间自发组织的白甲军等,在宋军和吴越国军队的进逼打击下,接连溃散。
从开宝八年(975年)开春,坏消息接踵而来。建康阙城、外围的常州、润州逐个失陷,守将降敌。从洪州紧急赶来勤王的朱令赟十五万大军,尚未赶至建康,在皖口(今安徽安庆附近)与宋军发生遭遇战,全军覆没。
至此,建康成为一座孤城,大势去矣。
宋军、吴越军联合攻城至当年冬十一月,城中斗米万钱,人病足死,死者相枕籍,建康失陷。
公平地讲,建康城的抵抗,值得尊敬。能让宋军、吴越军围攻整整一年,守城者的抵抗决心不可谓不顽强。城破之时,也不乏殉节的文臣武将,诸如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勤政殿学士钟蒨、右内史侍郎陈乔等。
南唐国,从升元元年(937年)先主李昪受禅建立齐国起,至宋开宝八年(975年)建康城破,历三世,共39年的国祚就此终结。
李煜没有殉国,他向宋军投降,被迁往汴梁安置。
从君主成为阶下囚的李煜,于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抵达汴梁。赵匡胤授他右千牛卫上将军,并册封“违命侯”,极其难听。
九个月后,斧声烛影,赵匡胤离奇暴死,他的弟弟赵光义上台,是为宋太宗。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农历七夕之日,李煜在汴梁死去,春秋四十二,追封吴王,葬于洛阳北邙山。巧合的是,李煜死的这一天,同样也是他的生日。真实的死因,一说被赵光义用牵机药毒杀。
李煜在位十五年,时间不能说太短,为何没能保住宗庙社稷?
外部因素是北宋势大,强弱悬殊;内部因素则是李煜一连串的错误,如杀诤臣潘佑、李平,崇信佛教,耗费财力,沉溺酒色,误用奸臣等。
主流史家眼中的南唐国
北宋薛居正编纂《旧五代史》时,态度严厉,毫不客气的将南唐国打入《僭伪列传》,并说“昪自云唐玄宗第六子永王璘之裔”。这里有误,李昪没有说自己是永王李璘的后裔,他说的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的后裔。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图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二十四史全译》。
北宋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时,态度比薛居正和缓多了,他没说南唐是僭伪,而是效仿《史记》体例,将南唐国编入《南唐世家》,给了它一个相对体面的地位。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图源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二十四史。
至于李昪的血统到底是不是李唐皇家后裔,欧阳修只云“世本微贱”。这四个字,看似既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然揣摩其意,否定的意味更强烈。
可见,李昪的先祖确实姓李,但是不是李唐皇室后裔,早在北宋时就不好说,各执一词。
陆游眼中的南唐正统性
陆游看不惯正统史家对南唐国的贬抑态度,于是提笔自撰一部凸显自己史学立场的《南唐书》。
陆游之所以将南唐国列为正统,编撰了三位君主的本纪,理由有二:
其一:他认为,南唐君主李昪,姓李,其祖先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李恪生李超,李超生李志,李志生李荣,李荣生李昪。李昪是根正苗红的李唐后裔。
其二:昔贤所撰古籍中,早有先例可循。
北宋宰相苏颂就说了,西汉司马迁《史记》里,秦国从秦庄襄王往上的历代秦王、西楚霸王项羽,他们都没有做过皇帝,但司马迁将他们编入《秦本纪》、《项羽本纪》。南朝刘宋的范晔《后汉书》里,甚至单独安排了一卷《皇后纪》。
照这个标准,将南唐三君主编入《本纪》,有何不可?!
▲《史记》中的《秦本纪》、《项羽本纪》。图源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二十四史。
▲《后汉书》中的《皇后纪》。图源中华书局2012年点校本二十四史。
陆游这种有悖于主流史家的做法,并非人人都能予以认可。
清代乾隆朝编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即云:“得非以南渡偏安,事势相近,有所左袒于其间乎?”意思是说,难不成是因为南宋也是偏安政权,与南唐情况类似,因此陆游有所偏袒吗?揶揄讽刺了一番。
余论
陆游与主流史家唱反调,标新立异的创新做法,值得狠狠提倡。
至于他的书中观点能不能被所有人接受?见仁见智。
笔者不智,述而不作。
前言 1948年10月10日——10月15日期间,国共双方为了东北战局,在塔山发...
大阪德比又来搞事情!樱花主场狂飙6连胜,钢巴客场却像迷路的小鹿——这场“关西内战...
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
中国6招击败特朗普,让印度的有识之士,对莫迪政府恨铁不成钢 印度战略界最近传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