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德时代以千亿市值登陆港股,引发A股公司集体"南下"热潮时,谁在理性布局,谁又在盲目跟风?2025年这场A+H上市潮背后,既有港股流动性回暖的吸引力,也有中小市值公司扎堆递表的非理性冲动,更暗藏着监管层拟将市值门槛从100亿调至200亿的政策信号。
港股流动性回暖的数据印证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突破1800亿港元,同比大增35%,IPO平均市盈率回升至25倍,较2024年提升40%。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赴港,实则是战略选择:通过港股打通国际融资渠道(其H股再融资审批仅需20个工作日,较A股缩短60%),并借助港股灵活机制加速品牌出海。但值得注意的是,44家已递表公司中,26家市值集中在200-1000亿区间,显示中大型企业仍是主力。
政策风向标:市值门槛调升的监管意图监管部门拟将赴港市值门槛从100亿上调至200亿,直接对标2023年GDR监管收紧案例(当年瑞士交易所中资企业数量骤减30%)。这一调整暗含三重逻辑:防止优质上市资源过度分流、降低中小企跨境监管成本(港股年维护费用超500万港元)、引导企业理性选择融资路径。证券时报采访显示,当前递表公司中仅12家市值低于200亿,政策实际影响有限,但明确释放"质量优先"信号。
中小市值公司扎堆赴港的非理性动因7月密集公告的30家小市值公司(50-80亿区间)中,82%无明确海外业务需求。其赴港动机值得警惕:一是"邻居上市焦虑"引发的攀比效应;二是中介渲染"港股流动性溢价"(实际50亿市值以下公司日均成交不足百万港元);三是利益驱动(港股IPO承销费率8%,较A股高5个百分点)。典型如市值54亿的酷特智能,其招股书显示60%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国际化规划模糊。
隐藏风险与理性决策建议跟风赴港可能面临三重风险:流动性陷阱(港股小盘股换手率仅0.3%,不足A股同规模公司的1/7)、估值倒挂(A+H小盘股港股定价平均折价28%)、持续成本压力。企业决策应聚焦三个维度:真实跨境需求、国际投资者认可度、合规成本承受力。正如港交所前总裁李小加所言:"赴港上市应是战略选择,不是潮流跟风"。
政策预期下的市场走向短期看,若门槛调升落地,或加速小市值公司"赶末班车";长期而言,结合中央"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的定调,A+H模式将向"大而优"企业倾斜。这场热潮终将验证一个真理:当潮水退去,只有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留住投资者。
前言 1948年10月10日——10月15日期间,国共双方为了东北战局,在塔山发...
大阪德比又来搞事情!樱花主场狂飙6连胜,钢巴客场却像迷路的小鹿——这场“关西内战...
各位书迷,快来听我说!今天要推荐给你们一本小说,简直是书海中的璀璨明珠!每一页都...
#搜索话题全勤挑战赛7月# 网络问题:互动失败的“隐形杀手” 当朋友圈点赞按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