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国医药产业转型: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发布日期:2025-08-04 13:14点击次数:75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一场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深刻转型。随着高层频繁提及“反内卷”、“集采优化不再唯低价论”等政策导向,医疗器械行业的支付端环境显著改善,为创新药械企业打开了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这一系列变化不仅重塑了行业竞争逻辑,更让具备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的龙头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政策拐点:从“唯低价论”到“合理利润”的底层逻辑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反内卷”列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词,其核心在于避免企业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竞争,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循环。这一理念在医药领域体现为集采规则的优化——例如国家医保局明确强调保障中选药品质量供应,而非单纯追求低价。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政策转向旨在通过淘汰低效产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终实现供需结构升级。用通俗的话说,过去集采像一场“砍价大会”,如今更注重“性价比平衡”,让企业有足够利润空间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支付端改善:医疗器械行业的“氧气补给”

医疗器械行业曾因集采压价面临“窒息式”压力,但2025年以来的政策调整如同打开供氧阀门。国家层面不仅加快创新药械审批(如中成药赋码监测、创新药上市便利化),更在集采中引入技术评分、临床价值等非价格指标。例如第六批高值耗材集采采用“综合评分法”,使得产品性能过硬的企业即使报价较高仍能中标。这种转变类似于体育比赛从“比谁体重轻”改为“综合体能测试”,让真正有技术实力的选手脱颖而出。

龙头企业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的时代来临

政策优化直接催化了行业分化。以骨科耗材为例,部分中小厂商因无法承担研发成本逐渐退出市场,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专利壁垒,在集采中不仅保住份额,甚至通过差异化产品实现提价。某国产关节龙头企业在最新集采中,其第三代陶瓷关节产品中标价较上一代提高15%,利润率反而提升。这就像智能手机市场: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愿意为更好的摄像头和芯片买单,苹果、华为等品牌自然占据高地。

创新药械的“黄金窗口”: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中药创新药、高端影像设备等细分领域成为最大受益者。政策一方面通过带量采购保障市场(如中药饮片全程追溯),另一方面鼓励医院优先采购国产替代产品。某内窥镜企业负责人透露,其4K腹腔镜设备进入集采目录后,销量同比增长200%,而利润率维持在30%以上。这种“以量换价”的新模式,既避免了“白菜价甩卖”,又通过规模摊薄成本,形成正向循环。

未来的挑战与想象空间

尽管政策红利显著,但企业仍需面对创新转化效率、国际市场拓展等课题。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始“两条腿走路”:对内通过集采巩固基本盘,对外突破欧美高端市场。例如某心血管支架厂商凭借国内集采积累的产能优势,近期获得欧盟CE认证,产品溢价达40%。这提示行业:中国医疗器械的终极战场不在价格表,而在全球价值链的攀升。

站在2025年的中点回望,医药产业的竞争规则已从“内卷红海”转向“价值蓝海”。那些曾被视为“天花板”的集采政策,如今正成为优质企业腾飞的跳板。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比创新药更具确定性的赛道——因为当政策、市场与技术形成共振时,行业的爆发力往往超乎想象。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