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在能源发展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核集团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已突破1.2亿千瓦。
形成了以核能为龙头,风光水热储一体发展的多元化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其控股的26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贡献了超过847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中核集团通过核能与非核清洁能源的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工业强国之路。
01 多能互补,构建清洁能源新体系
“十四五”期间,中核集团积极推动核能与风光水热等新能源的优化布局,加速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五年内共有18台核电机组获得核准。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堆型,国内外在运、核准和在建机组总数达41台,成为全球应用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
2024年,“华龙一号”在福建福清获得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满分,验证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在新能源领域,中核集团构建了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矩阵。在青海,中核汇能公司积极建设“牧光互补”复合型光伏项目,采用“光伏+养殖”模式,在不影响牧业发展的情况下实现清洁发电。
2024年11月,全球超高海拔地区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项目——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在西藏全容量并网成功,年平均发电量超5.7亿度。
中核集团还建成全国最大的海上光伏项目——江苏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与田湾核电站实现“核电+光伏”多能互补,让海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02 科技创新,打造核工业强国基石
中核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核能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集团积极推进我国“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战略。2023年8月,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
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再次实现突破,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突破双亿摄氏度,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又一重大进展。
在四代核电技术领域,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山东荣成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运,标志着我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核集团还实现了全球首次商用堆生产碳-14同位素,将彻底解决国内碳-14同位素供给问题。
中核集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通过“华龙一号”研发设计,联合50多家国有企业、联动140余家民营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5000多家企业,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使我国建立起更加成熟完备的核科技、核工业体系。
03 能源赋能,履行社会责任显担当
中核集团不断提升能源保供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和民生改善。
在能源保供方面,单台“华龙一号”机组年发电量近100亿千瓦时,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中核集团已实现核能供暖、供汽、制氢等多用途应用。在浙江海盐,秦山核电站利用核热电联供技术为城市居民供暖;在江苏田湾,“和气一号”蒸汽供能项目每年可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中核集团依托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产业赋能地方经济发展。在天津宁河区苗庄镇,中核集团实施大规模沟渠光伏项目,将水系连通、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协同推进,构建“水清、田良、景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中核集团还自主研发了“天光地热”清洁供暖技术,将光伏与地热耦合实现绿色供能,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供能解决方案。2025年3月,该项技术已在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推广,建成项目总供暖面积达3.4万平方米。
在安全绩效方面,中核集团核电运行业绩保持全球领先,WANO满分机组比例连续3年世界第一,成为核电安全领域的全球标杆。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核集团在运在建总装机容量突破1.2亿千瓦,控股的26台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列。
“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运、核准和在建机组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内外机组总数达41台。
中核集团在四代核电、聚变技术等前沿领域也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核集团正朝着“国际核科技发展的引领者”愿景稳步迈进,以“国之重器”擦亮中国品牌金名片。
大阪德比又来搞事情!樱花主场狂飙6连胜,钢巴客场却像迷路的小鹿——这场“关西内战...
前言 1948年10月10日——10月15日期间,国共双方为了东北战局,在塔山发...
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养老金新政”这几个字?别说,看到这仨字,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
泰国“鹰狮”战机首战告捷,但最诡异的是,柬埔寨的中国产KS-1C防空导弹却全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