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扁真是出圈了!”这句话最近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但追求热点的大众注意力通常是短暂的。有人用“审丑狂欢”将王扁现象一棒子打死,可问题真就这么简单吗?王扁模仿偶像王源的视频虽然夸张又荒诞,但却意外掀开了一个深埋在社会底层的情绪盖子,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成功学”故事。
有人说王扁的模仿是在刻意丑化,这是一场流量时代的审丑秀,说到底就是网络文化的“烂”。然而,细细品味,这种现象背后的热度与共鸣并非源于对“丑”的追捧,而是对一种精心设计的明星神秘光环进行彻底解构。王源的形象在粉丝眼中是完美少年,而王扁却用一种“接地气”的方式,将这种光鲜亮丽拉回到大家熟悉的烟火气里。真正吸引视线的,并不是模仿的不完美,而是这种模仿带来的“打破距离感”的心理释放。
这种现象不禁让许多人想到以前的“丁真流量事件”。丁真的走红不是他自身有多特别,而是社会对“命运不公”心理的集中爆发。当一个人的机遇因为无心之举突然成为改变命运的拐点时,那些努力多年始终平凡的个体内心怎能不掀起一阵阵嘀咕?像丁真一样,王扁之所以在网络上引人注意,不是因为大家真的对他“着迷”,而是大家在他那些跨越式模仿中窥见了对资源、机会和成功的另一种思考。如果一个普通人也能对顶流偶像“俯首解构”,那偶像的光环是否真的如此牢不可破?
换句话说,王扁现象是一次娱乐狂奔中的文化反击,甚至可以说是一场不自觉的“文化祛魅”。各路明星和顶流所代表的精英光环,在今天的短视频和流量算法中被拉到大众审视面前。粉丝们崇拜的神秘感在戏剧化的模仿之下变得平凡、甚至带有一点滑稽。这种诙谐模仿让人们笑出了声,但笑意背后还隐藏一丝心酸:为什么我们会越发反感那些轻易成功的励志模板?或许是因为太多人看到了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接近那些划分明确的资源边界。
当然,这并不是说模仿可以毫无底线地胡来,更不是在支持针对原型人物的人身攻击。模仿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但绝不能越界成为恶意中伤。王扁只是镜子里的一张面孔,无意中反映出资源分配的深层焦虑。如果我们将模仿等同于“审美堕落”,急于批判现象本身,却忽视现象背后折射的现实,那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句话,王扁的出现像是社会用另类方式表达了一种集体心理。他无意间充当了一面哈哈镜,折射出大众情绪:机会的不均匀、资源的难获取、成功的不真实。这些沉默的情绪被镜子夸张化后,才被更多人看到。可遗憾的是,我们总是容易砸碎镜子,却不愿意认真去看镜子里的样子。既然不公平、不平等仍在大众内心盘旋,不如从镜子里得到启发,问问自己和时代: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努力都能与机会更好匹配?
大阪德比又来搞事情!樱花主场狂飙6连胜,钢巴客场却像迷路的小鹿——这场“关西内战...
前言 1948年10月10日——10月15日期间,国共双方为了东北战局,在塔山发...
大家最近有没有刷到“养老金新政”这几个字?别说,看到这仨字,我脑子里第一个反应就...
泰国“鹰狮”战机首战告捷,但最诡异的是,柬埔寨的中国产KS-1C防空导弹却全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