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西哥到关税战:一个半世纪的美国“挑软柿子”史
我外公年轻时在南方跑船,船舱里常有一张破旧的世界地图。那是五十年代印的,上面美国那块地方被画得特别亮眼,他总说:“这家伙,从来不跟硬骨头死磕。”当年我只当是老人的牢骚,后来翻书、看史料,才发现他不是随口一说。
十九世纪中叶,美墨战争打响,美国军队一路杀到墨西哥城,把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等大片地盘收入囊中。那会儿的墨西哥刚摆脱西班牙独立出来,国内政变频繁,有个州长甚至在战事期间逃去欧洲养病——这种内乱状态下,美国出手就像逮住了落水鸡。
1898年的美西战争更像是一场“收尾战”。马尼拉湾海面上,美国海军司令杜威一句“开火吧”,几轮炮击就让老牌帝国西班牙舰队沉底。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接连易主。据《纽约先驱报》当年的报道,这场胜利让华盛顿街头出现了印着“新世纪,新领土”的纪念徽章。
转到二十世纪初,一战二战,美国都玩了一手耐心等待——前期坐山观虎斗,看着欧洲列强拼命消耗彼此;等对方筋疲力尽,再带着满仓库的新鲜部队和物资登场。一九一七年,美军登陆法国布雷斯特港时,当地报纸称他们为“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风”,可这股风吹来的时间点恰好避开了最惨烈的阶段。二战也是如此,如果不是珍珠港事件逼得罗斯福政府立刻参战,也许他们还会再算算账本再决定动手。
不过算盘也有失灵的时候。朝鲜半岛上的冬天冷得咬人,我听过志愿军老兵讲长津湖冰雪里的夜行,他们裹着棉衣冻成硬板,还要埋伏美军车队。当时美国仁川登陆后本以为能速胜,却被志愿军拖进苦仗,到1953年签停战协定时,美方伤亡已超三万六千人。这之后越南又给了他们一次深坑——1965年至1973年间,不仅丢下五万多条命,还把国内反战浪潮推向顶点,《生活》杂志封面直接用黑白照片刊登阵亡士兵名单,那些名字排成密密麻麻的一页,让很多家庭饭桌陷入沉默。
八十年代以后,他们学乖了,只挑小目标动刀子:格林纳达两天搞定、巴拿马不到一周抓走诺列加、海湾战争用高科技武器碾压伊拉克防线。《华盛顿邮报》曾调侃,说这是“电视直播时代最干净的一场战争”,因为镜头里几乎没有泥泞和血污。但到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占领容易收尾难——2001年塔利班据点被炸平,可二十年后喀布尔机场撤离混乱如市集;2003年的巴格达雕像倒下很快,但巷道里的炸弹与狙击,让美军疲于奔命直至2011撤出。这些地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败仗,却输在政治与民心上。
军事之外,那套霸道延伸到了经济与外交。我记得2011年前后,在非洲做项目的表叔提起过,当地工程因为制裁突然断供零件,就是源自某国施压。他笑说:“嘴上谈自由市场,背后拧你耳朵。”利比亚空袭后的废墟照片至今还能搜到,而叙利亚阿勒颇城东区的小店老板,在BBC采访里只是摇头,说日子没法过。
时间跳近一些,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就更显这种路数。2025年的夏天,北京天气闷热,而新闻频道不断播出双方关税互加又暂缓的信息。从三月特朗普签行政令开始,加征10%关税,总额飙升至54%,中国随即反制农产品进口。同年五月,两国在日内瓦握手达成90天暂停协议,本以为喘口气,可八月白宫又宣布延长休整,并放话若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就祭出200%惩罚性关税。这招很熟悉——用体量压人,看谁先扛不住。但结果却是,中国企业悄然增加人民币结算比例,一些制造业订单转向东南亚分工链,美国股市则因预期不稳出现波动,道琼斯指数跌幅引发投资者抱怨。《芝加哥论坛报》的财经版甚至用了个“打别人膝盖,也会闪自己腰。”
这些年来,我常想起外公指着地图说的话。他老人家已经记不得具体年份,但清楚记得小时候村里流传一句顺口溜:“拳打枯柴棒,不碰青石板。”意思就是欺负软弱躲避强硬。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绕,你觉得它隔你很远,其实它就在餐桌边,在晚风吹进屋子的缝隙间提醒你:世事总有回旋,人心自有秤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枪伤对这个游戏非常重要,尤其是174,177,184,188四个火爹boss关卡...
IT之家6月28日消息,据外媒Autocar27日报道,在销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
加州弗里蒙特,午夜的特斯拉工厂,空气中弥漫着电流的微弱嗡鸣和咖啡的苦涩。埃隆·马...
第五章 译后记Nachsatz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