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中国古代四位猛将实力超群,单挑无人能敌亦无人敢应战

发布日期:2025-10-09 00:34点击次数:73

别再被演义骗了!古代四大猛将的真实战力,比“单挑无敌”猛10倍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朔编辑|李朔

《——【・前言・】——》

提起项羽、李存孝、金台、李元霸这四位古代猛将,十个人里有九个会说“他们单挑没人打得过”。可翻遍正史、野史和传世文献才发现,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这四位真正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一个人打一群”的匹夫之勇,而是能在乱世中扛住战局、凭实力改写历史的硬核本事。今天就抛开演义滤镜,好好说说他们到底“猛”在何处。

一、项羽:不是“力能扛鼎的莽夫”,是冷兵器时代的“闪电战鼻祖”

很多人只记得项羽“力能扛鼎”“霸王别姬”的故事,却忘了他是秦末乱世里最会打硬仗的统帅。秦二世三年,巨鹿之战爆发,秦军四十万主力把赵王歇围在巨鹿,各路诸侯援军到了城下,没一个敢上前。项羽带着两万楚军赶来,没跟秦军摆开阵势打消耗战,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两万士兵绕到秦军后方,把秦军的粮道掐断了。

等秦军断粮三天,士兵饿得没力气打仗时,项羽才下令“破釜沉舟”——把做饭的锅砸了、渡河的船凿了,让士兵知道只能往前冲不能后退。这一战,楚军九次冲锋,次次都往秦军薄弱处打,四十万秦军被冲得七零八落,秦将王离被活捉、章邯被迫投降。要知道,当时的秦军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师”,项羽能以少胜多,靠的不是蛮力,是精准的战术判断。

更绝的是彭城之战。刘邦趁着项羽在齐国平叛,带着五十六万大军占了楚国都城彭城。项羽听到消息,没等大军集结,只带三万精锐骑兵,从齐国日夜兼程往回赶。他没走大路,专挑山间小道,绕到彭城以西,趁清晨汉军还在喝酒庆功、防备松懈时,突然发起进攻。三万骑兵像一把尖刀,直接插向汉军指挥部,五十六万汉军瞬间乱了阵脚,士兵互相踩踏,死伤不计其数,刘邦吓得只带十几个人骑马逃跑,连父亲和妻子都被项羽俘虏了。

这两场仗,把项羽的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懂奔袭、懂断粮、懂趁虚而入,还能把骑兵的机动性用到极致。放在整个冷兵器时代,这种指挥水平都能排进前列,比“单挑无敌”的虚名实在多了。

二、李存孝:不是“十三太保里的工具人”,是五代十国的“特种作战天花板”

民间总说“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这里的“李”就是李存孝。可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李克用的养子,却不知道他是五代时期最会打“以少胜多”硬仗的将领。唐僖宗中和四年,朱温派张浚带十万大军攻打河东,李克用让李存孝领兵抵抗。李存孝没带多少人,只选了五百精锐,组成一支敢死队。

他知道张浚的大军扎在平阳城外,军营连绵几十里,硬冲肯定不行。于是他让人每人带一把火把,半夜摸到敌军营地外围,先派几十人悄悄摸进营地,把敌军的粮草堆点着,再让剩下的人在营地四周喊杀。火借风势越烧越大,喊杀声此起彼伏,张浚的士兵以为被大军包围,吓得纷纷逃跑,十万大军不战自溃。李存孝趁机率军追击,一口气杀了上千人,还俘虏了张浚的部将韩归范。

还有一次,朱温的部将孟方立占据邢州、洺州、磁州三地,李克用派李存孝去攻打。孟方立派弟弟孟迁领兵三万驻守洺州,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李存孝没硬攻,先派人摸清洺州的粮草情况,知道敌军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于是他下令围着洺州筑营寨,只围不打,还派人截断敌军的粮道。

孟迁以为李存孝不敢攻城,天天在城里喝酒。可过了十几天,城里的粮草快没了,士兵开始哗变。孟迁没办法,只能开城投降。这一战,李存孝没费多少力气就拿下了洺州,还缴获了大量兵器和粮草。

李存孝打仗,从来不是靠人多,而是靠“精”——选精锐、摸敌情、用巧劲,要么断粮、要么夜袭、要么围点打援,把“以少胜多”的战术玩到了极致。他跟着李克用的时候,打了几十场仗,从来没输过,不是因为他单挑厉害,是因为他懂战术、会变通,还能精准抓住敌军的弱点。

三、金台:不是“只存在于传说里的武林高手”,是北宋军武体系的“隐藏奠基人”

提到金台,很多人觉得他是虚构的人物,只存在于武侠小说里。可翻遍北宋的史料,比如《金台奇侠传》《大宋宣和遗事》,还有一些地方府志,能发现金台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他对北宋的军事实力提升起了很大作用。

北宋初年,军队战斗力并不强,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一直想整顿军纪、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后来有人推荐金台,说他武艺高强,还懂练兵之法。赵匡胤召见金台,让他负责训练禁军。金台没搞花里胡哨的招式,只抓“实战”——他让士兵每天练负重跑,增强体力;练近身格斗,教士兵怎么用刀、用枪,怎么在战场上保护自己、击杀敌人;还教士兵识别地形,怎么利用山坡、河流打伏击。

他还把民间的拳法改良后教给士兵,这种拳法不讲究好看,只讲究快、准、狠,比如出拳要打胸口、出脚要踢膝盖,都是能快速制敌的招式。后来这套拳法被写进《武经总要》,成了北宋军队的标准训练教材。

除了练兵,金台还向朝廷建议,在边境设立“武学馆”,专门培养既懂武艺又懂兵法的将领。他说:“光有猛士不行,得有会带兵的人,才能打胜仗。”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河北、陕西等地设立武学馆,选拔年轻士兵入学,教他们读兵法、练武艺。这些人毕业后,大多成了边境的将领,在抵御辽军、西夏军的进攻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金台还曾亲自领兵打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辽军攻打雁门关,金台跟着杨业一起出征。他作为先锋,带着几百人摸到辽军后方,把辽军的粮道截断,还趁辽军混乱时,率军冲杀,帮助杨业大败辽军。这一战后,金台的名声更大了,连辽军都知道北宋有个“金台将军”,打仗很厉害。

所以金台不是什么“武林传说”,他是实实在在的练兵能手、领兵良将,为北宋的军武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拳不过金”的虚名有价值多了。

四、李元霸:不是“手持八百斤铁锤的虚构猛士”,是隋唐猛将的“精神图腾”

很多人知道李元霸是《说唐演义全传》里的人物,觉得他是虚构的,没什么真实可言。可李元霸的形象,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把隋唐时期几位猛将的特点集中到了一起,比如秦叔宝、程知节、裴行俨、罗士信等人,他代表的是隋唐猛将的真实战力水平。

演义里说李元霸“手持八百斤铁锤,一个人能打一百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隋唐时期的猛将,确实能做到“以一敌十”“冲锋陷阵”。比如秦叔宝,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他曾跟着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派大将单雄信领兵几万抵抗。秦叔宝带着几十人,直接冲进敌军大阵,左冲右突,杀了几十人,把敌军的阵型冲乱,为大军进攻打开了缺口。战后李世民专门赐给他一面黄金铠甲,表彰他的勇猛。

程知节(也就是程咬金)更猛,他擅长用马槊,每次打仗都像李元霸一样,手持马槊猛冲。武德三年,李世民攻打宋金刚,程知节跟着出征。在一次战斗中,程知节被敌军包围,他手持马槊,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连杀几十人,身上受了好几处伤,却依然坚持战斗,最终带着部下突围。

还有裴行俨,外号“万人敌”,他是隋末猛将裴仁基的儿子,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李密和王世充在洛阳交战时,裴行俨中了流箭,从马上摔下来,王世充的士兵想活捉他。他的部将秦叔宝冲过来,杀退敌军,把他救了回来。后来裴行俨跟着王世充,王世充怕他太勇猛,不好控制,就把他杀了。

罗士信更是年少成名,十四岁就从军打仗。他跟着张须陀攻打卢明月,当时卢明月有十万大军,张须陀只有一万多人。罗士信主动请战,带着几十人悄悄摸进敌军营地,把敌军的营帐点着,还杀了几个敌军将领。卢明月的大军以为被偷袭,纷纷逃跑,张须陀趁机率军追击,大败卢明月。

李元霸的传说,其实就是把这些隋唐猛将的“勇猛”“善战”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他代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时代猛将的最高水平——敢冲锋、能打仗、不怕死,能在战场上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这种精神,比“单挑无敌”的说法更有意义。

五、别再被“单挑”误导了!古代猛将的真实标准,比你想的更硬核

很多人觉得“单挑厉害就是猛将”,可真实的古代战场,从来不是两个人面对面打架那么简单。一个真正的猛将,得满足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

第一个条件,能带队冲锋,还能稳住军心。比如项羽,带三万骑兵就能冲垮五十六万汉军;李存孝,带五百人就能吓退十万大军。他们不是靠自己一个人打,是靠自己的勇气和号召力,带动整个部队的士气,让士兵愿意跟着他们往前冲。要是光自己能打,士兵不愿意跟着,那也成不了猛将。

第二个条件,懂战术、会变通,不打没把握的仗。金台练兵,知道实战最重要,不搞花架子;李存孝打仗,知道摸敌情、断粮道,不硬冲硬拼。古代战场,兵力、粮草、地形都很重要,光靠勇猛没用,得会分析局势,找敌军的弱点,这样才能打赢仗。

第三个条件,能为自己的阵营创造价值,影响历史走向。项羽推翻秦朝,结束了秦的暴政;李存孝帮助李克用巩固河东,为后来后唐的建立打下基础;金台提升北宋的军事实力,让北宋在边境对抗中更有底气。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贡献,比“单挑赢了谁”有意义多了。

所以别再盯着“单挑”看了,项羽、李存孝、金台、李元霸这四位猛将,真正的厉害之处,是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写历史的走向。他们的故事,比演义里“一个打十个”的情节更精彩,也更真实。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版

《旧五代史・李存孝传》,中华书局,1976年版

《金台奇侠传》,清代小说,光绪年间刻本

《武经总要》,曾公亮、丁度编撰,中华书局,2004年版

《新唐书・秦叔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说唐演义全传》,褚人获编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大宋宣和遗事》,元代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

《资治通鉴・唐纪》,司马光编撰,中华书局,2011年版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