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长安荔枝的真实内幕揭秘

发布日期:2025-10-08 21:42点击次数:98

六月初一,又到了杨贵妃的生日那天。

在唐玄宗暮年最宠爱的妃子生日这天,当然成了皇上的头号大事。于是,一听到唐玄宗的差遣,一场比边关八百里加急还要紧凑的荔枝快递,悄悄在皇宫里拉开序幕。

古语说啊,荔枝一天就变色,第二天香气散了,第三天味道也变了,四五天之后,色香味全没了。所以,要在荔枝变味之前赶回来长安,这成了唐朝“荔枝买手”的最重要任务。这一路上,可得是血汗辛劳的活儿。

虽然路途挺苦,但奉皇帝的命令去京城找荔枝的骑手们,像杜牧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样,依然拼尽全力,只为守住一家老小的生命和财产。

荔枝的起源,可不是从唐朝开始的。早在战国时期,它就在我国岭南的丘陵地带得到广泛种植了。

以前的野生荔枝又酸又涩,吃起来不怎么好,但经过多次人工培育和改良,果子的甜度才渐渐提升。因为它的味道特别,又产量少,从南越王赵佗定都广州开始,这种岭南的珍贵水果就多次被列入南越王的贡品清单里。

▲岭南地区的荔枝树。图片来源:摄图网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秦始皇派到岭南开拓的秦朝将军,在开发岭南的过程中,秦朝却垮台了。为了保证自己和手下的安全,他决定自立为王。等到汉高祖刘邦称帝以后,赵佗又选择投靠中央政权,南越国也就变成汉朝的一个藩属国。

南越王宫每年都会收到岭南各地送来的各种奇珍异宝,不过在赵佗看来,唯一值得上贡的宝物就只剩下鲛鱼和荔枝了。

赵佗把干荔枝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虽然没吃过这种稀罕的东西,但对赵佗主动示好的态度挺喜欢的,便回赠了几匹锦缎。从荔枝作为桥梁,两汉和南越国的礼仪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啦。

到了汉朝那会儿繁荣昌盛,汉武帝对干荔枝已经不满足每日一份了。在打击匈奴的战役中,这位聪明能干的皇帝也把眼光转向了岭南地区。

到了元鼎元年(前116年),汉武帝终于忍不住手一挥,派兵南征南越。此次出征的主要目标是把南越的土地收归大汉版图,但更有意思的是,皇帝自己还有个小秘密——想把岭南的荔枝树移进皇宫。这样一来,每到夏天,就能在宫里吃到最新鲜的荔枝,真是个挺贴心的小梦想。

为了让荔枝树能在宫中茁壮成长,汉武帝命人在上林苑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温室大棚——扶荔宫。不过,汉武帝治下的文治武功再厉害,也没能让这颗红白相间的水果欢喜地长起来。正如那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旦把荔枝树移到关中平原,水土不合,大片的树都死掉了。偶尔还会看到一棵枝繁叶茂,可惜一颗果子都长不出来。

汉武帝没办法,只得放弃,把交州设在岭南,每年让当地挑选最好的荔枝送来进贡。

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提到荔枝,称之为“离支”。这个名字的本意,正是表达这种岭南美味果实一旦从树上摘下,立马就会枯萎凋谢。

到了东汉时期,除了“位面之子”刘秀之外,其他皇帝大多在年纪还不算大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汉和帝刘肇作为“永元之隆”的创立者,以勤政著称,这一点早就让东汉的太医们心中有数。面对汉和帝勤奋工作但先天不足的情况,他们自皇帝登基起就建议多吃干荔枝,补血养气。于是,每年从南越翻山越岭而来的荔枝,除了按惯例供奉在汉高祖庙里的一部分外,大部分都成了汉和帝的药膳。

▲干荔枝。图片来自:摄图网

那会儿,桂阳郡(现湖南郴州)下面的临武县,县令叫唐羌。身为荔枝进京的必经之路上的官员,唐羌每年夏天都能看到一队队人马为了运送荔枝、龙眼,辗转而行,停留几天后马上又出发北上,沿途官员早就准备好了,要么十里一站,要么五里一设,白天黑夜都在不停地传递消息。唐羌心里清楚,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让他很头疼,他琢磨半天,决定写封奏疏,向洛阳的皇帝陈述一下自己的心里想法。

在写给汉和帝的奏疏里,唐羌说道:“臣听说,皇上不以滋味好坏为德行,百官也不以贡品为功劳。伏见交趾那边的七郡,送来生的龙眼和荔枝,听得鸟儿因惊风而飞。南边的土地酷热难耐,恶虫猛兽不断出没,沿途路上危机重重,甚至会触发死亡事故。死人是没法再复活的,但活着的人还能得救。那两样东西撒到殿里,未必就能延长寿命,保你健康长寿啊。”

按理说,像这种“咒骂”天子的事,一般皇帝听到肯定心里不舒服。不过,年轻的汉和帝倒没有多在意,收到唐羌的奏疏后,亲自批示说:“边远国家的美味佳肴,本来是为了祭祀宗庙。要是有伤害之意,怎么还能算是关心百姓的根本?这次就敕令太官,不要再接受这样的献礼了。”

“爱民之本”这句话一出,汉和帝干脆下令,停止了自汉初以来,朝廷不断接受的荔枝进贡。

▲汉和帝,出处:影视剧截图

可能是因为缺少了荔枝干的滋补,原本寿命不长的汉和帝,在27岁就去世了。去世那年,他只剩下一位皇子刘隆,也就是汉殇帝。汉殇帝登基后,还没度过一个生日,就夭折了。此后,东汉由刘秀传下的大宗家系彻底断了。

汉和帝虽然宣布停止了荔枝的进贡,但唐羌的建议实际上让一些官员的升迁发财梦想又被唤起了。所以,在汉和帝去世没多久,荔枝进贡的风头又重新刮了起来。

既然从岭南运荔枝这么麻烦,那秦岭以北又不是靠人工种荔枝的好地方,难道还没有啥更靠谱的办法吗?

当然有啦!除了岭南盛产荔枝之外,以前巴蜀盆地也是荔枝的好地方,还是挺有名的原产地呢。

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发现,我国在近五千年的时间里,最早的两千年,也就是从仰韶文化到河南安阳殷墟时期,平均气温比今天高出大概2摄氏度左右。之后,气温上下浮动在2到3摄氏度之间。而到了东汉开创的世纪之初,虽然全国气候有变冷的趋势,像晚春的时候,洛阳城曾多次出现霜冻甚至下雪,还冻死了不少人,但整体来看,东汉时期的寒潮并不持久,气候反而比安阳时期更暖和。那么说到现在,巴蜀地区冬季湿冷的气候条件,和汉、唐时期的四川盆地比,的确温暖许多,为荔枝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中,世代生活在四川盆地的西南夷人,很早就学会了人工栽培荔枝的技巧。

据《华阳国志》记载,僰道县有荔枝、薑、蒟,江阳郡则有荔枝、巴菽、桃枝、蒟、给客橙。汉代时期,僰道和江阳就是现在的宜宾、泸州一带。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夷人居住的好地方,靠着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在战国时期早就开始开垦了不少荔枝园。僰人把这个当作挣钱的门路,积攒了不少财富。

到汉献帝那会儿,七大蜀道里的“荔枝道”就已经摆出来了。虽然史书里多说荔枝道是在唐代的记载,但实际上,早在汉末,这条道就已经是很有名的交通要道了。

据说,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在诸葛亮的吩咐下,从荆州攻占巴州,途经沙溪河。那时候,河水洪涛滚滚,附近又没有渡船和桥梁,张飞只好让自己喝醉了,提着矛骑马,带领部队硬闯过去。之后,当地的居民就在他渡河的地方竖了一块“张飞跃马飞渡”的石碑。慢慢地,这个地方就被叫做“马渡关”。

▲张飞 图源:影视剧照

马渡关正是荔枝道上一个关键的驿站。

可以说,从汉末到唐代这段时间,荔枝道不仅仅用来军事往,还悄悄承担了运送新鲜荔枝的任务。

有人说杨贵妃爱吃荔枝,是因为高力士推荐的缘故。

高力士是谁呀?他可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大太监,唐玄宗曾夸他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高力士的祖籍在潘州(现在广东高州),是巾帼英雄冼太夫人的六世孙。因为家里出了一些变故,他幼年的时候就进了宫,后来被岭南出身的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名为高力士。

为了讨好杨贵妃,高力士打算把他家乡的特产“白糖罂”荔枝带到皇帝面前献上。

▲广东高州贡园的唐代荔枝树,图由梁悦琛提供。

这种说法,出自高力士的墓志铭。

在《新唐书》里明明白白写着:“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就是说,杨贵妃吃的那荔枝,虽然不是刚摘的新鲜货,但至少也没变质或者晒干,还是新鲜的。

你看那杨贵妃吃的荔枝,究竟是从哪个地方运来的呢?

那会儿,要想品尝到高力士家乡高州的荔枝,得先把荔枝从出产地运到广州,再从广州卖到长安。那时从长安到广州要走两条主要路:一条是经过洪州,途经吉州、虔州,翻越大庾岭到韶州,然后到广州;另一条则是经过江陵府,穿越岳州、潭州、衡州、郴州,最后到韶州再到广州。

不管走哪条路,在盛唐的杨贵妃身边,“荔枝买手”们单程的旅途都得跑个至少五千里。就算用上“八百里加急”的办法,把荔枝赶到长安,最快也得一周左右才能到。

所以,宋朝的苏轼就猜测过:“永元年间的荔枝,是送到交州的,天宝年间的贡品,则是从涪(也就是今天重庆涪陵那边)运来的。”苏轼觉得,杨贵妃吃的那些新鲜荔枝,可能并不是从南方岭南那边过去的,而是来自离长安更近的川渝一带。

苏轼的看法,主要是因为杨贵妃幼年一直住在蜀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崇州),所以他觉得,杨贵妃对荔枝新鲜甘美的记忆,大多是在她小时候就形成的。再说,川渝一带除了发展荔枝产业外,也搞出了一些挺先进的荔枝保存方法,比如南宋词人范成大提过的“竹筒保鲜法”:“荔子已经过了季节,郡里还剩下一株,果子都像涂了点丹……试着取几百颗,装在大竹篓里,密封好,快跑到成都,送给高、朱二位使者,一两天就到了。两位使者回来都说‘风露的气息像刚采摘的一样新鲜’。”

南宋词人范成大,图片来源:网络

结合实际来看,杨贵妃吃的那些新鲜荔枝,来自巴蜀的可能性要比来自岭南的更高一些。

据说四川本地的专家曾经实地调查荔枝道的走向,基本确认唐代的荔枝道是从涪陵通到西乡县子午镇,然后沿着子午道一直到西安,全长大概1000公里左右。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专家提出,荔枝道不仅仅指一条主干道,它实际上是官道、驿道等多条公路连接形成的一片网状线路。

谈到古时候喜欢吃荔枝的名人,除了杨贵妃之外,苏轼也是其中一位呀。

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的时候,差不多都快六十了。不过刚到惠州的他,那泪水还是忍不住从嘴角偷偷流了下来。

▲苏轼,图片来自网络。

正值初夏,荔枝上市,他当然要买些尝尝。不吃不打紧,初尝就对当地的荔枝极尽赞美之辞。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中,他写道:

南村的诸杨,北村的卢树,白色花朵和青翠的叶子,到了冬天也不凋谢。

垂下的黄叶点缀着紫色的烟雨,尤其以荔枝最先迎风而来。

海山仙人身穿绛罗襦,红纱掩映下,露出一层白玉般细腻肌肤。

无需再等待妃子一笑,气质本已是倾城绝色。

不知道天公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才让这艳丽的佳人降临在这偏远的角落。

云山有松桧相伴,岁月悠长;霜雪之中,楂梨也难免变得粗糙。

先生端起酒杯,品味着桂花酿的美酒,冰镇的盘子里摆放着这红色的虬珠似的宝石。

仿佛听见江鳐在敲击玉柱,又像在洗涮河豚,烹调得油腻丰腴。

我从来主要靠嘴吃饭,担了官职也早已不再在意那些浮华的事。

世间哪个不是一场虚幻,南方远行千里才是真正的美好画卷。

岭南的荔枝被比作江瑶柱和河豚,可见,荔枝的甘甜多汁和鲜美滋味已经牢牢印在这位诗人的味蕾记忆里啦。

从那以后,苏轼时不时就流露出对荔枝的喜爱。将近春节的时候,他早早写了一首诗:“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在《赠昙秀》里,他还提到:“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总的来看,宋代人眼中的岭南,还被看作是个蛮荒之地,但苏轼整年都在想着吃荔枝这件事情。

不过,宋代皇室对于荔枝的记忆,并不来自岭南,而是从闽南那边传来的。

福建最早的荔枝树,大概在南北朝时期(420—581)从广东引过来的。到了唐代、宋代以后,福建的荔枝产业逐渐繁荣起来。兴化军仙游县的蔡襄曾用一本《荔枝谱》,把各种荔枝排出了个三级九等,里面,荔枝界的“冠军”非“陈紫”莫属啦。

陈紫呢,就是仙游当地大户陈氏养的一种,外头红得发紫的荔枝啦。

提到这种荔枝,蔡襄用“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毋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的绝妙描述,让宋朝的贵族们一听就大动心。但要说它的甘甜到底有多好,蔡襄又说得模棱两可,觉得“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

▲宋徽宗的《写生翎羽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吃到福建新鲜的荔枝,宋朝皇室拼了。宋徽宗命人将荔枝果木成棵从土里刨出,移入盆中,经水路送抵开封,在宫中保和殿外精心培育。或许是种植技术的进步以及气候回暖的影响,这批荔枝树竟然有少量熬过了中原地区寒冷的冬天,开花结果。在宋徽宗赏赐大臣时,这些荔枝果子还担当过重要角色:

保和殿下的荔枝丹,文武官员都披着百蛮的衣冠。

和身边的亲信们一样,心中也是这般滋味,红尘滚滚如飞鞚掠过燕山。

到了南宋时期,福建的荔枝已经在临安城(今杭州)的水果市场中占了一半的份额。《西湖老人繁胜录》提到:“福州的新荔枝一到,就送到皇宫前,供宫里贵人品尝,街市上也都在出售……有的通过海船运来,有的靠担子扛到,销售持续到八月,与新木弹的时间相接。”

因为荔枝大量涌入市场,保鲜期又挺短,宋朝人灵机一动,把这个果子腌成成果脯,不光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荔枝的甜滋味,还变成了畅销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它也顺着贸易路线,走遍了天下各地。

到帝制快结束的时候,明朝大部分时间都把都城设在北方,荔枝还是得靠水路和陆路当贡品送到京城。这样一来,荔枝的种植和保鲜技术可算是得到了不少促进。

据明朝人徐勃的《荔枝谱》说,明初的话,光在福建一省,荔枝树的数量就高达几百万棵。曹蕃的《荔枝谱》还提到,当时“种植繁衍,品种变化多端,每个月都在新增”,各种新荔枝品种不断出现。在珠三角那块儿,甚至还出现了荔枝和粮食作物抢地的情况,“龙眼叶绿,荔枝叶黑,遮满百里,没有杂树夹杂其中,土壤适合就地发展,纷纷以此为业,被称作龙荔之民”。

荔枝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而同样写有《荔枝谱》的邓道协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荔枝高压条栽培技术的进步。书里提到:“荔枝原本没有用核繁殖的,都是用优良枝条,把外皮刮掉,然后用土包起来,让它生根像毛一样,再用土覆盖一遍,到了腊月用锯子锯下来,到春天就会长出新叶。”实际上,高压条栽培就是一种嫁接技术,把它用在品种改良和杂交方面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徐勃的《荔枝谱》里,记载着宋朝时期的名品荔枝“状元红”,它的原产地是在福州和兴化一带。不过,到了明末清初,这种荔枝不光在福建是主要的品种,在广东的栽培也相当普遍,以至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状元红最多,亦最贱下品也。”

对于各地不同的水土条件,屈大均提出了一条种荔枝的诀窍,就是“近水种水枝,近山则种山枝”。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山上的荔枝树通常比靠近水源的成熟得慢,但品质也更优一些。

不过,清朝皇室还是得与水土的自然规律抗衡一下。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多年间,清朝每年四五月份都得从福建运来数十桶新鲜荔枝进京。这些荔枝多采用宋朝传下来的移植技术,就是等到荔枝快成熟的时候,差人把整棵树移进大桶里,然后用船细心地运到京城。

京城里贵人不少,即便那几十棵荔枝树都能坚持存活,产出的荔枝也少得可怜。每颗荔枝都极其珍贵,有记载提到:“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送来二十个荔枝,作为果品进贡。皇上阅览后,恭敬地奉上一个荔枝给皇太后,还差人请萧云鹏把剩下的荔枝送完。皇帝还赐给皇后、令贵妃、舒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人一个鲜荔枝。”

▲乾隆皇帝。图片来自网络

乾隆皇帝去世四十多年后,清朝那守旧的门槛被欧洲人的坚固战船和威力炮火给敲开了,再往后几十年,随着京汉线和粤汉线这些新修的铁路线铺展开来,来自岭南的荔枝也一批又一批地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北京。

美好的事物之所以令人觉得美好,就在于它转瞬即逝。京汉铁路开通五年之后,到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起义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挺有趣的事,就是孙中山的老家里,那棵荔枝树开得繁花似锦,叶子茂盛得不得了,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常璩:《华阳国志》,重庆出版社,2008年。

[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

周镇宏主编:《茂名荔枝文化史话》,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罗桂环:《我国荔枝的起源与栽培演变》,《古今农业》2001年第3期

彭宁松:《四川荔枝栽培史略谈》,《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冉奎:《蜀道之荔枝古道,仍忆当年妃子笑——宣汉段荔枝道的初步研究》,《巴蜀史志》2018年第5期

庄虚之:《论我国古代荔枝保鲜技术的发展》,《四川果树》1995年第1期

洪纬:谈中国古代荔枝划分技术的演变——以福建省为重点,《科学与管理》,2014年第5期

范沛潍:关于北宋东京地区荔枝树的研究,《史学月刊》,1987年第5期。

游凯棣:聊聊广东荔枝的品种和分类,题目是《“山枝”与“水枝”:历史上广东荔枝品种及分类探析》,发表于《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